top of page

建立自尊感 (Self-Esteem)

少有地我想分享一下學術課題。自我價值在輔導/社工界別都分得好仔細,有自我價值/自我形象......但為了文章簡單易明,花3分鐘就看懂。我統一叫做自尊感好了。 有一次上課我學會了一個非常簡單易明的比喻方法。

建立自尊感就像一個水瓶灌水的過程,水瓶滿水的話就是高自尊感。表現出向上向善的本性。有能力信賴自己,亦有能力信任別人。別人對他也就有信心。他亦懂得愛護自己、愛別人,別人也會懂得愛他。他也會尊重自己,尊重別人,別人也會尊重他。

水瓶沒有水,就是低自尊感。低自我價值的人常會陷入:我不喜歡我自己,我覺得自己被傷害,並且在行為舉止之中透露出這種訊習,盲目的懲罰自己與別人,認為別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指責的焦點都落在別人的身上。

我們剛出世,比如說0-1.5歲,自我價值通過父母的接納、肯定、承認、贊美、表揚、鼓勵等方式逐漸建立起來的。這個時候,孩子最可愛,做什麼都會得到關注和稱讚。笑一下都是世界大事。就像向水瓶灌水一樣。水瓶會保持滿水。孩子做什麼都自信滿滿的,走一步都是一大成就。

孩子大一點,父母對孩子要求多了一點,多了一點比較。做不到的話自然會被責備令人失望。例如玩具有否執拾、能否學會去廁所等。責備的過程,就像向水瓶刺洞。水會從洞漏出。那就是說不可責備孩子嗎?不是這個意思。當刺洞的同時,都要注意補洞。為孩子重新振作。不過,洞的痕跡不會消失。一個水瓶滿水與否,就視乎灌水是否夠多,補洞速度會否比刺洞快。除了父母,老師、同學、生活經驗、自己都可以扮演灌水及刺洞的角色。不過成長初期,父母的角色最為強烈。

看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在想,當年我爸爸媽媽就是沒有好好地做灌水的角色。只會責備、怪責我。在我的水瓶上刺好多洞,令到我滿身傷痕。 每個人都有一個水瓶, 要自己的水瓶有水才有能力給其他人灌水。我有一次上有關自專感的課程時,我都立即想起我父母,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只在水瓶身上刺洞,刺洞的速度遠遠多過他補洞嘅速度, 都沒有怎樣灌水給我。但換一個角度想,父母的成長過程也不簡單,我相信父母的水瓶也是滿身都是洞。 水瓶都沒有剩什麼水。那他們怎樣會有能力灌水給我呢?相反我已經是個成年人,我有能力為自己的水瓶負責。我有能力去欣賞自己,有能力去透過我努力去經歷生活、爭取事業有成就去鼓勵自己,為自己灌水。而且反而我更加有能力去為父母灌水。與其怪責自己的父母,怎麼不可以多愛自己一些。相反我們可以為身邊的人朋友、同學、同事、父母,都灌一點水。將來,就輪到自己,為自己的孩子注滿水。

另外,我們也可以多為自己負責。身邊的人的確可以向我們的水瓶刺。但是否令瓶身有個洞,就是自己可以保護自己了 。例如有人罵你白痴,你不會受傷,除非你認同對方的觀點。我們對孩子也要灌輸這個概念。令我們都有一個堅硬的水瓶,不容許別人傷害自己。

現在,我會讚爸爸工作經驗老練。媽媽工作用心,老闆們都喜歡她。我換了一個角度看他們。心情都變愉快了。現在父母都懂得欣賞我事業上的成就。自己改變後,身邊的人跟自己的互動都改變了。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No tags yet.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