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《孩子開心與否,其實我不太在乎》
以下嘅內容,可能你會唔喜歡,所以不喜勿插。 好多家長你報名活動查詢活動嘅詳情 最後一句總係我返去同小朋友商量下先。 而家呢個世代都會好著重尊重孩子嘅意向,尊重孩子嘅決定。我哋盡量都要同小朋友去溝通。 同時我對呢一點有不同嘅見解。 有一次當小朋友入咗camp之後,有位媽媽打畀我,佢話見到囡囡啲相好似好唔開心咁,問佢係咪好唔開心。咁我就問媽媽:係咪你迫佢呢呢個camp㗎?佢話係呀~我想佢學會獨立同其他人相處。佢平時太依賴喇,對身邊的人都好惡。所以我想佢透過今次有所學習。但係我又驚佢好唔開心。我同佢講我話:我哋大人教小朋友會有個目的,會有個方向。只要個方向啱,我哋想畀小朋友正面嘅訊息,我哋就唔使驚佢唔開心。我哋大人嘅責任唔係氹小朋友開心,而係灌輸正面嘅訊息。另外導孩子向善,成長搵到佢哋嘅目標。 實在無需要去驚佢唔開心。 放咗喺呢度佢會結識到朋友。佢會有好多精彩嘅體驗。佢出到嚟佢呢幾日一定會玩得痛快。正如小朋友做功課、返學,一定唔及放假去玩咁開心。 但我哋仍然知道返學校上學嘅重要性。小朋友開心與否我哋都要佢做。 其實我自己會有個信念。大人對小朋友的教育,


《我家孩子常搞事》
有一次在森林學校嘅活動中,我叫孩子執拾樹枝、柴枝、乾樹葉去準備生火。 有一個男孩讓我很驚訝,他只有在6歲。就是他在街上找了三個完全不認識、又比他大的孩子,去替他幫忙一起去執柴枝。不認識的三個孩子執拾完之後還問他:夠不夠?要不要再執拾多一點。 放學後我把事情告訴他媽媽,他媽媽一臉擔心的說:「對!學校就是投訴這個孩子常常搞事。還會帶頭牽動其他孩子一同搞事,令我十分頭痛。」我說媽媽你誤會我意思了。在課室上,不守秩序的孩子的確會令老師很頭痛。還帶頭令更多孩子一齊不守秩序,更加會成為老師的眼中釘。其實,男孩要說服三個不認識的孩子去為他故事,是超級難的事。試想想,我叫你去說服三個陌生人去為你做事,你也辦不到吧。在職場上,去叫三個人去把事情做好,也亦都不容易。這是一種領導嘅才能。是一種感染他人的力量。是Enrollment Power。要對自己有自信、又不害羞開口、又不怕被人拒絕、其他人又喜歡他。很多很多的能力夾雜才會得出這樣的結果。媽媽你的孩子具備有領導嘅才能。不過最可惜就是我們用一種低層次的眼光去看他。只是認為他不合作。對老師來說一個人對二十幾三十幾個學生


點解我個小朋友咁細膽
好多家長都會覺得自己個小朋友好細膽,面對新事物都唔敢去嘗試。或者要花好多時間先至敢去探索。今日我想講下點樣去培養小朋友嘅冒險精神。 其實小朋友嘅冒險精神嘅培養真係好重要。 對佢大個嘅成就構成非常重要嘅影響。 一個人有冇成就,好大嘅因素就是乎你有幾多個勇氣去挑戰自己的生命。 大家試諗下有冇見過: 有啲同事講咗辭職講咗六七八年 都仲坐咗喺度? 又話想去working holiday,講到35歲都未去到。然後結咗婚有咗小朋友,就話家庭都唔容許。 成日覺得自己underpaid,但係連敲下老細房門要求加薪都唔夠膽。 個男仔對自己好差,但就連分手都做唔到。 但係有啲人就反而,可以為自己突破舒適區即使結咗婚有咗小朋友,有份正職,都可以帶領一班中學生喺香港製造一隻香港嘅飛機,更加成功可以啟航。 其實呢個情況,我哋都可以叫做冒險的精神,離開舒適區嘅勇氣。 冒險精神其實每分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最輕鬆我簡稱為食瞓屙。 呢個層次嘅冒險, 每個人都感到輕鬆自在,冇挑戰性可言。大家最常習慣做嘅事情。 對小朋友嚟講就係食嘢、瞓覺同埋屙尿屙屎。 對大人嚟講最習慣最輕鬆自在最冇


《孩子還尿床,怎麼辦?》
有次露營前,有位媽媽提出了這樣的疑問: 「小朋友有一個尷尬的事情,使他一直不想去露營,因為他晚上仍然會尿濕床,就算晚餐後不再喝水,睡前要他上洗手間,仍會有此情況。試過要他穿上尿片褲在睡前換上,早上換回普通內褲,他又覺得十分尷尬。只好每晚叫醒他去洗手間。 在營前講座前得知教練們晚上會輪流當值看管小朋友,想問問可否請教練晚上叫他起身一次,帶他到洗手間? 其實越近露營日期,他便越擔心,甚至因此而不想去,所以想與你們們商量一下,看看如何可幫他克服這個問題,使他能好好接受訓練之餘,又不會影響自尊心和自信心。 由於他極度不想其他參加者知道他尿床的問題,所以請也提提教練們替他保密。可以嗎?」 同事問我應該如何做好。我認為孩子已經8、9歲了,而且這是一個訓練營,我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照顧自己。例如要食藥、換隱形眼鏡我都要孩子自己學會做才入營。而不是要教練照顧、提點食藥、去洗手間問題。就算半夜要起床,孩子都可以自己帶鬧鐘。難得可以離開屋企一、兩晚,不如讓孩子休息一下,讓他去一個沒有人知道他尿床問題的地方吧。我想孩子也想暫時不去想自己是個「尿床孩子」,好好地去玩三日。


建立自尊感 (Self-Esteem)
少有地我想分享一下學術課題。自我價值在輔導/社工界別都分得好仔細,有自我價值/自我形象......但為了文章簡單易明,花3分鐘就看懂。我統一叫做自尊感好了。 有一次上課我學會了一個非常簡單易明的比喻方法。 建立自尊感就像一個水瓶灌水的過程,水瓶滿水的話就是高自尊感。表現出向上向善的本性。有能力信賴自己,亦有能力信任別人。別人對他也就有信心。他亦懂得愛護自己、愛別人,別人也會懂得愛他。他也會尊重自己,尊重別人,別人也會尊重他。 水瓶沒有水,就是低自尊感。低自我價值的人常會陷入:我不喜歡我自己,我覺得自己被傷害,並且在行為舉止之中透露出這種訊習,盲目的懲罰自己與別人,認為別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指責的焦點都落在別人的身上。 我們剛出世,比如說0-1.5歲,自我價值通過父母的接納、肯定、承認、贊美、表揚、鼓勵等方式逐漸建立起來的。這個時候,孩子最可愛,做什麼都會得到關注和稱讚。笑一下都是世界大事。就像向水瓶灌水一樣。水瓶會保持滿水。孩子做什麼都自信滿滿的,走一步都是一大成就。 孩子大一點,父母對孩子要求多了一點,多了一點比較。做不到的話自然會被責備令